笔趣阁
笔趣阁 > [美娱]她和超英 > 43.chapter 43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43.chapter 43

  [美娱]她和超英

“《海上钢琴师》摘得金熊奖, 阿佳妮凭两部影片折桂柏林影后。”——《综艺》


“《迷恋》无缘最佳影片, 最佳女演员奖项非阿佳妮莫属。”——《好莱坞报道者》


“文艺电影与商业大片,阿佳妮能否双双大获全胜?”——《旧金山记事报》


“史上最疯狂后援团?阿佳妮柏林电影节获奖致辞震惊世界。”——《芝加哥太阳报》


“柏林电影节闭幕式星光璀璨, 新晋影后阿佳妮又一次当选最佳着装。”——《时装》


第四十九届柏林电影节,最终由《海上钢琴师》斩获最佳影片金熊奖。


第二大奖评审团特别奖, 则颁予美国影片《细细的红线》,邪典电影《迷恋》虽未获得电影奖项,男女主角却双双折桂最佳演员。


柏林电影节召开的初衷,便是扶持复兴德国电影行业,因此本地化特色从创办伊始就十分突出。


虽然嘉奖范围面向全世界影片,但在这一届上,几项重要奖项纷纷授予非德国影片及他国演员,无疑显得有些特别。


不提最佳影片,至少在男女主角奖项上, 出演《夜之形状》的麦可·奎斯, 与《艾米和加古娅》中的玛丽亚·丝奇拉德、茱莉安·柯勒, 便是优秀的德国影人,但却纷纷败给闯荡好莱坞的法兰西人与英国佬。


尤其是玛格丽特·阿佳妮, 这位演艺事业过于顺风顺水的天才演员, 也太年轻了点。


于是在德国本土,电影界人士纷纷批评柏林电影节不扶持国产电影及本土新人。


早在1951年创办开始, 柏林电影节不足半世纪的历史上, 便经常与德国影人因为这些事矛盾频发。


实际上, 老资格的威尼斯和戛纳电影节, 也未尝没有这些困扰。


各大电影节即便再面对国际,总也是需要兼顾扶持和发展本国影业的。


而今年,柏林电影节评审会在受到相关质疑后,公开强硬表示——


电影节不是政治,靠政客也办不起来电影节,本届所有获得奖项的电影人,全部实至名归。


实际上,在欧洲三大的评审团制度下,奖项本身便十分受个人意见影响。


甚至曾有美国媒体称,这些欧洲电影节的评审团,简直就是聚在一个办公室里吵架,谁吵赢,那届电影节就是谁的一言堂。


总而言之,奖项就是礼物,评审团想给谁,就给谁。


倒是该庆幸阿佳妮在《迷恋》中,贡献了令人震撼的演技,不然以她刚满二十岁的年龄,便先后拿下奥斯卡金像奖、法国凯撒奖与柏林银熊奖的成就,虽然会被赞誉为一个世纪只能诞生一位的天才,但也难免会被质疑公关强劲,过于急功近利。


即便各大电影节一向就是“举贤不避亲,频频分猪肉”的游戏规则,但当你过于一枝独秀,无疑会遭受非议。


这时,自然到了公关团队展示精明手腕的时候,毕竟好莱坞明星所谓的天价片酬里,有百分之二十可是都支付给了营销公关团队。


如果公关团队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扭转声势,那也没必要留在好莱坞,妄想成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人物。


而玛戈本人,看上去似乎并没受到太多影响。


在柏林电影节结束的十天后,她便加入《罗丹的情人》剧组,作为第一制片人与主演,准备演绎这部讲述天才女雕塑家的传记片。


但在正式开机之前,包括哈维·韦恩斯坦在内的电影主创人员,正位于巴黎的办公室内,讨论着关于影片的译名问题——


这部电影的法语原名称是直观简洁的《camille cude》(卡蜜儿·克洛岱尔)。


但在各国媒体报道中,有些采用了《罗丹的情人》、或《罗丹与卡蜜儿》等译名。


玛格丽特坐在主位,“我希望在影片正式发行时,所有译名均改为《卡蜜儿·克洛岱尔》。”


本片的导演与编剧布鲁诺·努坦,显然十分认同阿佳妮的意见,“卡蜜儿一生都被打上了罗丹的印记,这部属于她的传记片,不应该再蒙上罗丹的阴影。”


《罗丹的情人》这几个字对卡蜜儿·克洛岱尔来说,简直无情残忍到了极点。


站在发行与票房角度,比起完全是直观传记的名称,当然是那些稍显暧昧的影片名更为吸引眼球,但既然主创人员如此要求,哈维·韦恩斯坦也没必要扮演恶人。


毕竟米拉麦克斯影业之所以注资《卡蜜儿·克洛岱尔》,完全是看中这位影坛新贵的魅力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jianshou.net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jianshou.net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