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幸福的小农民 > 153.庄稼地里的美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153.庄稼地里的美食

  幸福的小农民

153.庄稼地里的美食


日子慢悠悠的过,转眼最热的季节就要了,再过一段就该秋收了,那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。


这个季节,孙刚经常去田地里打打牙祭,解解馋愁。


馋愁,意思就是因为馋而不得引起的愁绪。


北方的庄稼大都是一茬的,孙刚的馋与庄稼又有极大的关系,好些馋着的,会在不是季节的时候无法寻觅。


煮毛豆、豌豆角也是这个季节的美鲜,清甜爽口、娇嫩鲜美。农村的孩子更会吃,在田地里挖个坑就能吃到烧毛豆、烧山药、烧玉米、烧红薯,拣起来用手一抹,吹吹土灰,焦糊香味、野味浓郁。


嘴馋的孙刚来到家的地里,这块地一亩多,一半是黄豆,一半是玉米。


地里到处是“叽叽叽叽”的叫声,这都是蛐蛐的叫声。


蛐蛐是否和黄豆有渊源,孙刚说不准,但可以肯定的是,黄豆地的确是蛐蛐赖以栖息的“家园”。


地里到处一片绿油油的,尤其是玉米,已经长到了一人多高,结出的大玉米棒子吐着胡须,看上去煞是喜人。


匝匝的玉米秆挤搡着,秆间鼓胀的玉米穗,青青绿绿的,向人们展示着请功。


豆秆上豆叶还泛着绿,豆角一嘟噜一嘟噜,豆秆下,一些干枯的叶子密铺了地上一层。


黄豆也快熟了。这片黄豆地,牵扯起了孙刚年少时的童趣、乐趣,怀念起了那成片成片的黄豆地。


在黄豆地由墨绿变成黄绿时,蛐蛐也长大了。夏秋之交,由于蛐蛐的“叽叽叽叽”叫声连贯而且响亮,使得那片黄豆地格外喧闹。


这时,捉蛐蛐也就成了每个小孩子们的最好。


当然,逮蛐蛐前是要先编好笼巢的。


一般蛐蛐笼分两种,都是用高粱秆扎成。一种是小的,形似“鸟巢”,只是它只有拳头大,用高粱秆顶头劈成细篾编扎而成。别看它小,但却费工夫。编前要将细蔑依次按圆形扎在土里,然后有次序地绞编,最后是封口,上下要各留出一个圆口,再用较短的细蔑松松扎住,待捕获的蛐蛐出入。装盛蛐蛐的另一种笼巢较大,形似元宵节打着的灯笼,是用高粱头、圆秆绑扎而成,方形,也有出入口,可挂可提。


蛐蛐的“房舍”修好了,但在逮前还得备好一种器具。在筷子笼里拿两根筷子,将方头边角锯割成一排一个个挨着的齿状豁口。这些准备就绪,逮蛐蛐就可以出发了。


骄阳下的黄豆地一望无际,逮蛐蛐的最好是在中午。早上,露水重;晚上,光线不好,因此,当艳阳高照时,蛐蛐爬上豆秆上头,振翅高歌,这时玩伴们就分散开各自行动了。


循着一个方向的叫声,慢慢前移。


蛐蛐的叫声很响而且很长,尽可以向声源地稍稍弓身找豆秧空隙移动脚步。


快接近了。突然,蛐蛐的叫声停了。


此时,不能动。


若蛐蛐感到有异常,就会跳到豆秧里,由于它的肤色和豆秧相同,你就很难分辨出它的踪影。


稍停三、五分钟,如果蛐蛐还不再叫,就得拿出准备好的两根齿状器具,齿对齿来回轻轻滑磨,它就会发出极象蛐蛐的叫声。蛐蛐听到同伴们鸣叫,也就放松警惕,继续鸣叫起来。


于是就可以在豆秧间找到鸣着的蛐蛐。此时,装好器具,双手合成弓形,将豆秆枝头的蛐蛐扣住。


当然,有时失手,还得在豆秧里翻腾寻觅。蛐蛐的嘴呈齿状,不停地动,它最多夹你一下,无碍。


这时候将战利品装到笼巢里带回,捕蛐蛐的过程就算完成了。


蛐蛐带回家,另一种喜悦也就美滋滋来了。


将蛐蛐装在拳头大的“鸟巢”里,再塞上一二片树叶,封好口,装在衣服口袋里。


这样,蛐蛐就会在你与人闲玩时,发出“叽叽叽叽”的叫声,美羡他人。当然,你也可以将蛐蛐装在灯笼似的格笼里,大大咧咧地在同伴面前走来走去,炫耀你的成就。


有时为了也让家人及同伴分享的快乐,也可以直接将蛐蛐扔到瓜蒌等秧架上或树枝搭起的凉棚上,这样,大家就可以在乘凉的晚上,在甜甜的睡梦中,在并不富足的日子里,听到雅致美妙的蛐蛐声了。


儿时的童趣,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好对付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jianshou.net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jianshou.net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